冰上凉

before sunrise诠释相遇的意义就在于纯粹的坦白,在交谈中间暗含着一种自说自话从而完成一次和自我的对话。所以,实际上这更像一场与异性的自己相遇的经历。

“专业”有时候只是幌子,掩饰小九九而已。

题记:每年到了填报高考志愿的时节,我的同行们就要借势散播一个哏:有人咨询要不要让孩子报考新闻传媒专业,作为资深媒体人,我认为这个问题要视孩子的具体情况辩证看待。建议先做一个亲子鉴定,如果是亲生的,就尽量不要报。(团结湖主笔:张静文)

“专业”有时候只是幌子,掩饰小九九而已。 - 冰上凉 - 冰上凉吗?

 

作为没念过传媒专业的资浅媒体人,我本不该多说什么。早在二十年前就有人开始唱衰媒体行业,但现在看来,尽管行业变化莫测,用脑用心的媒体人依旧大有可为,否定整个传媒专业,我是不答应的。更何况,大学的价值,也远不止专业知识。


我的研究生导师经常问我,既然你的工作和所学的专业几乎没关系,那么大学里的学术训练,对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?我像课堂回答问题一样头头是道说一堆,可其实并不知道答案。但有一点我清楚,学校里的思维训练,以及师长同侪潜移默化的熏陶,比起具体的知识,影响要深远得多,至少对于我们文科生是如此。


昆德拉曾经写过星座专栏,据说很受欢迎。可他在某部小说里有意无意地提到,他压根不懂占星学。作家敏感,对人心和人性的体察长于一般人。一双洞察世事的慧眼,哪儿是复杂玄乎的星相理论能比拟的?


同理,认识世界的方法论,哪儿是教科书上的知识点一二三能比拟的。


这话说得很是理想主义,也许亲生的父母,万不会这么教育孩子。现实告诉我们,报专业这种事情,非但不能随性从心,而且细节上也要慎之又慎,否则,难说找工作的时候会不会遇到麻烦。在一些用人单位的眼里,世界史不是历史学,“中国语言文学类”和“中国语言文学”有云泥之别,喏你看,你的专业名称和招考参考目录上的对不上,抱歉,我们没法录取你。


这两年出现在徐州、吕梁、苏州的诡异状况,被新闻报道出来之后,好多人都心有戚戚。专业名称后面多个括号师范类,“会计”后面多了个“学”,学的是“软件”而不是“计算机”,都背了求职“悲剧”的锅。不瞒你说,我找工作的时候,也有过因为专业被“鄙视”过不了简历关的经历,可这么抠着字眼地设卡,也是让我长了见识。你以为你是卡夫卡么?


设置专业门槛,一般会被解释为岗位需要,乍一看叫严格、叫“专业”,有一种不容质疑的“权威感”。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明白,一般而言,专业的不同细分方向,对于非研究类岗位而言,其实并没有多大区别。非说这么设卡有猫腻,多少有点阴谋论。只不过,“参考目录”代替了常识,如同“权威”一般站在城堡的门前。城堡里的人,不过是想要躲进最“安全”的角落里,100%不会出错,100%不用负责任。可这恰恰不专业得很。


“专业”有时候只是幌子,掩饰小九九而已。

评论

热度(1)